2)第1372章 行业的历史_重生之乘风而起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地方就行。

  “荣宝斋就不用去了吧?”周至赧笑道:“那些画我也没打算卖……”

  “不是卖画,而是大事儿。”袁先生瞅了他一眼:“你那十轴古画,其中陈淳的《柳池秋禽图》,《芙蓉藻鸭图》;徐渭的《墨荷图》,《蕉石图》,状态都不行了,我和老启的意思,是借荣宝斋的地面儿和工具,将京中同僚都请过来,鉴赏白阳青藤画作的同时,也见识见识伱的扬工修复技艺。”

  ……

  “不过你明天得跟我们去一趟荣宝斋。”袁先生说道。

  “主要是前两件离苏幺嬢的能想到的预期高出了太多,把她闹迷糊了,后面这件刚刚好,高出不太多,这样才能得到最大的惊喜。”乔老爷一听也乐了,笑道:“有句老话叫做升米恩,斗米仇,超出预期太多的结果,不见得是最让人开心的结果。”

  “肘子,你带来的那十轴书画,我们都鉴定过了……”王老爷子说道:“都是真迹!”

  “将纸张从生做熟,应该就是装裱业这一行最初的起源。”

  “早在晋代,扬州已经擅长造纸,称为‘六合纸’,因系扬州六合县所产而得名,是一种品质优良的麻纸。李肇《国史补》中,就曾经提到过‘扬之六合牋’,而米芾《十纸说》中称‘六合纸自晋已用,乃蔡侯渔网遗制也’,又说唐人用这种纸写经‘明透岁久,入水不濡’。”

  这地方其实周至倒是一点不陌生,袁先生曾经带着周至到这里来收购过一批近现代书画家的画作,虽然才过去两三年,有些画家的作品价值已经提升了一倍不止。

  “宋代邵博《闻见后录》也有云:‘唐人有熟纸有生纸,熟纸谓妍妙辉光者,其法不一。’可见熟纸是当时社会用纸的主流,而其制作方法也有多种。”

  “荣宝斋那头已经答应了,一应的材料,都由他们提供,只要你过去展示就行。”王老爷子说道。

  “瞧你这点儿拎不起来的心思!”王老爷子都给气笑了:“你以为他们吃亏了?就凭你这几节装裱课程,他们也都亏不到哪里去!”

  “靠!要不是看过你的录取通知书,我都要以为你是哲学系的了。”周至笑道。

  ……

  “生纸的二次加工叫‘熟纸’或叫‘笺’,生纸透水,熟纸不透水;生纸洇化,熟纸不洇化;熟纸上过胶矾,生纸没上过胶矾;生纸画写意画,熟纸画工笔画。这个说法,我们一直沿用到今天。”

  不过在这样的阵仗里接受考验,倒是从来没有过。

  “因为这根本就不是用笔画出来的。”袁先生指点着吴乔木:“这是小崔的绝技之一,指画!那是他用手指画出来的!”

  “看画看画。”吴乔木现在也非吴下阿蒙,书法和绘画技艺也很高明了,最起码欣赏好赖是一点问题没有的:“崔老师画得真好啊,袁老,这些荷花的花茎骨干是怎么表现出来的?感觉哪种笔法都不行啊……”

  “宋代欧阳修《新唐书》卷四十七《百官志》载:‘唐代门下省弘文馆有熟纸匠八人、中书省国史馆有熟纸匠六人、秘书省有熟纸匠十人、及装潢匠十人、东宫下属崇文馆有熟纸匠及装潢匠各一人’。”

  “这些人的主要任务就是将生纸加工成熟纸,以供皇室及政府官员使用。其中还将熟纸匠和装潢匠这两种职业加以了区分,说明唐代已经正式出现了对书画作品进行装裱的职业了。”

  请收藏:https://m.sb17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