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1475章 二爷三爷一起拜_重生之乘风而起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搬迁到蜀都去。

  巫山的大昌古镇就是其中的典型。

  大昌古镇位于小三峡之一的滴翠峡峡口往上十公里,大宁河东岸。

  古镇始建于晋,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,东西主街长约三百五十米,南北长约两百米,是三峡地区保存相当完整的一座袖珍古城。

  古镇地处渝、鄂交通要冲,文化遗存十分丰富,新石器时代、商周时代的文物都有发掘。

  在古代巴国时期,食盐价值巨大,大昌正处于盐道上,这里自然兴旺发达起来,一度成为“巴墟”,也就是巴国都邑所在。

  《山海经》中记述“巫臷国”“不绩不经,不稼不穑”和“鸾鸟自歌,凤鸟自舞”,讲述的就是靠盐业和运输立国的故事。

  直到宋代这里盐业都非常发达,北宋著名的盐监“大宁监”,就设置在这里。

  明朝崇祯十三年,“张献忠陷大昌,总兵官张令战死”。从此,大昌发展势头急转直下。

  清朝康熙九年,因连年战争、钱粮无几,民众寥寥,大昌县并入巫山县,大昌置县历史结束。

  随着“湖广填川”政策的开始,外地移民不断移来,大昌人口才重新不断增加。到了光绪民国,盐业再度发达、人口稠密。

  大昌镇的海拔为141米,三峡工程蓄水以后水位会到一百七十五米,大昌具有上千年历史的繁华城镇与万亩良田,最终都将全部沉寂于大宁河水下。

  古镇周围上至水口、下至手扒岩大桥、北至洋溪村的地方,最终会形成一个接近十二平方公里的宽阔湖面,成为整个三峡库区最大湖泊——大昌湖。

  周至一行现在就住在古镇温家大院儿里。

  “我们这里本身是不产盐的。”带着周至一行过来的镇干部说道:“产盐卤的地方其实是在巫溪宝源山,但是因为那处地方太小,无法办大盐场,于是古人又修筑了大宁河栈道,将盐卤从山中运输到这儿来熬制。”

  “就是到了六几年七几年的时候,这一带的盐厂都多得很,除了我们大昌盐厂之外,还有上游的宁厂盐厂、巫溪盐厂,旁边的龙溪盐厂、洋溪盐厂。”

  “但是我们大昌还有个大好处,那就是大宁河水道,还有茶马古道,地处要冲,还有好码头,可以停船,因此渐渐就演变成了一个大集散中心。”

  这里有一条“丁字街”,由东街、西街两条街连成一条街道,再和南街垂直。

  整体保持了坡屋面、小青瓦、木门窗、双层屋檐、重檐硬山,马头墙,封火墙的建筑风格,与整个川西南的建筑风格完全不一样,全是徽派建筑。

  “徽派建筑也是大商人在外经商发家以后,送钱回乡修建起来的。”镇干部说道:“跟我们这儿是一回事儿,所以我们这里当年还流行着一句话,叫做‘镇看三绝,屋看三雕,人看三身’。”

  “意思就是说我们这个镇子上有三种称得上很有特色的建筑,就是牌坊,祠堂和大宅;这些建筑都非常精美,上面的石雕,砖雕,木雕堪称三绝;而这些高门大宅的拥有者,往往还同时具备三种身份,或者说家族中同时出三种人——官、商、儒。”

  请收藏:https://m.sb17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