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514章 鉴定_重生之乘风而起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基本的釉色与胎口都不对啊!”周至都快要抓狂了。

  “刚刚说了胎土腻白到失却自然,那是民国瓷器胚泥加工才有的特性。而同治瓷器的制胚工艺比三代粗糙,唯一的进步就是打乾隆后,官窑几乎再没有火石红,而仿火石红的烧造也是民国之后才有出现,那也是仿明代以前的瓷器的手法,真正高明的造假者,极少会用在仿乾隆瓷器上。”

  “同治官窑瓷器的确迎来过短暂辉煌,那是慈禧特批,特地从国库中拨出白银一千一百万两,造办同治皇帝的一切大婚用品,其中包含的大婚瓷器。”

  “不过那些瓷器多为彩瓷,底款为喜庆的四字红色楷书‘同治年制’款,以及特意用吉祥语句书写的‘吉祥如意’、‘燕喜同和’、‘长春同庆’等红彩款。”

  “青花瓷器根本就不在其列。这也是青花自乾隆之后彻底没落,不再受皇家喜欢的一个表现。”

  “也正因为如此,同治官窑青花与咸丰青花类似,不再追求精工,胎质表现得白而不精,略微厚重,釉色有的灰暗不清,透明感较差。啄器的线条挺直生硬,略显笨拙。”

  “小器尚可,但是很难在天球瓶这样的大器上保持三代的水准。”

  “又因全部使用国产青料描绘,加上拣选和加工次数都不再要求严格,水准也就参差不齐。有些色泽清丽,有的则色深发黑。”

  “虽然国产青料总体优点就是稳定,但是明代青料特有的宝色消失了,且青色也都飘浮在釉面上,没有了往下沉的感觉。”

  “同治前期,青花发色勉强还能做到鲜丽明爽,可待到官府存货釉料用完之后,后期便开始蓝中泛灰,甚至连早期民窑都不如。”

  “而且同治青花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,就是篆书款极少,寄托款更是没有。”

  “慈禧可能自己也清楚,以当时官窑青花瓷器的水平,硬要在底款写‘大明宣德年制’,有些丢人。”

  “因此同治官窑瓷器,还是以署‘体和殿’、‘大雅斋’和‘天地一家春’款,这三款慈禧专用瓷款识的,为同治朝最高水平的代表。”

  “大家看,这款瓷器的青花,深色部分为人为重笔点染,不如乾隆以前,属于自然天成的深色斑。”

  “因此从青花的构成,发色与瓷器的器型,胎红,能够否定其为乾隆青花的可能。”

  “而从胎底,款识,发色,也能够否定其为同治青花的可能。”

  “那请问又如何能够断定其为民国的仿品呢?”中年男人已经不敢在小瞧面前这娃了,自己以为捡到了宝贝,结果在行家眼里,就跟筛子一般,到处都是漏洞。

  周至将瓶子重新立了起来:“民国胎泥细腻,缺沙,胎薄,体轻,这是它的最大特征。”

  “而最明显的,还是青料,青料浮薄而缺乏层次感,但是特别细腻,比永宣料还要细腻,这样的料称作‘厂料’,是近代机械化加工才能开发出来的颜料。”

  “那里有一件乾隆朝的大盘,”周至一指房间外面厅中一处展位:“两相对比,就能够看到瓷胎与青花发色上的区别。”

  到此终于不由得中年男子再不信,拱手道:“受教受教,短短时刻能够看出这么多的东西来,小兄弟当真是高手。”

  “其实很多都是后来才慢慢看出来的。”周至笑道:“第一眼就知道不对,却是因为这里一处大破绽。”

  “这里有什么不对吗?”中年男人不禁觉得奇怪:“这是标准的蕉叶纹啊!”

  周至摇头:“早期的龙纹天球瓶图案,不管是龙纹穿莲纹,还是穿云纹,海水纹,瓶颈和瓶肚的画面,都是一个整体。”

  “现在这个瓶颈图案,却是独立出来绘成蕉叶。”

  “这形制有没有呢?的确也有,不过瓶肚的图案,一般也会是植物如缠枝花卉,折枝花果等植物题材。”

  “从清宫活记档看,就该知道,上三代一切官窑瓷器,对图样甚至底款的要求,是极度严苛的。”

  “只有到了晚清民国,方才开始出现瓶颈蕉叶纹饰,配以瓶肚团龙图案的天球瓶,目的非常简单,仅仅是为了节省画工而已。”

  “原来如此!”中年男子这才恍然大悟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sb17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