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)第十八章 袁崇焕_明朝那些事儿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万人。其余那几万人的工资,都是孙承宗领了。

  对此严重指控,孙承宗欣然表示,他没有任何异议。

  他同时提议,今后的军饷,就按五万人发放。

  这就意味着,每到发工资时,除五万人外,辽东的其余几万苦大兵就要拿着刀,奔高经略要钱。

  高第终于明白,为什么东林党都倒了,孙承宗还没倒,要论狡猾,他才刚起步。

  但高先生的劣根性根深蒂固,整人不成,又开始整地方。

  他一直认为,把防线延伸到锦州、宁远,是不明智的行为,害得经略大人暴露在辽东如此危险的地方,有家都回不去,于心何忍?

  还不如放弃整个辽东,退守到山海关,就算失去纵深阵地,就算敌人攻破关卡,至少自己是有时间跑路的。

  他不但这么想,也这么干。

  天启五年(1625)十一月,高第下令,撤退。

  撤退的地方包括锦州、松山、杏山、宁远、右屯、塔山、大小凌河,总之关外的一切据点,全部撤走。

  撤退的物资包括:军队、平民、枪械、粮食,以及所有能搬走的物件。

  他想回家,且不想再来。

  但老百姓不想走,他们的家就在这里,他们已经失去很多,这是他们仅存的希望。

  但他们没有选择,因为高先生说了,必须要走,“家毁田亡,嚎哭震天”,也得走。

  高第逃走的时候,并没有追兵,但他逃走的动作实在太过逼真,跑得飞快,看到司令跑路,小兵自然也跑,孙承宗积累了几年的军事物资、军粮随即丢弃一空。

  数年辛苦努力,收复四百余里江山,十余万军队,几百个据点,就这样毁于一旦。

  希望已经断绝,东林党垮了,孙承宗走了,所谓关宁防线,已名存实亡,时局已无希望,很快,努尔哈赤的铁蹄,就会毫不费力地踩到这片土地上。

  没有人想抵抗,也没有人能抵抗,跑路,是唯一的选择。

  有一个人没有跑。

  他看着四散奔逃的人群,无法控制的混乱,说出了这样的话:

  “我是宁前道,必与宁前共存亡!我绝不入关,就算只我一人,也要守在此处(独卧孤城),迎战敌人!”

  宁前道者,文官袁崇焕。

  【袁崇焕】

  〖若夫以一身之言动、进退、生死,关系国家之安危、民族之隆替者,于古未始有之。有之,则袁督师其人也。

  ——梁启超〗

  关于袁崇焕的籍贯,是有纠纷的。他的祖父是广东东莞人,后来去了广西滕县,这就有点麻烦,名人就是资源,就要猛抢,东莞说他是东莞人,滕县说他是藤县人,争到今天都没消停。

  但无论是东莞,还是滕县,当年都不是啥好地方。

  明代的进士不少,但广东和广西的很少,据统计,70%以上都是江西、福建、浙江人。特别是广西,明代二百多年,一个状元

  请收藏:https://m.sb17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