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十九章 选择_明朝那些事儿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激动,所以站了出来。

  崇祯非常高兴,大大地夸奖了刘大人几句。

  等皇帝大人高兴完了,刘大人终于说出了话的下半句:我去,阅兵。

  崇祯感觉很抑郁,好不容易站出来,搞得这么激动,竟然是涮我玩的?

  其实这也不怪刘首辅,毕竟他从没打过仗,偶尔激动,以身报国,激动完了,回家睡觉,误会而已。

  但崇祯生气了,生气的结果就是,他决定让刘首辅激动到底,一定要他去督师。

  关键时刻,杨嗣昌出面了。

  杨嗣昌之所以出头,并非是他跟刘首辅有什么交情,实在是刘首辅太差,太没水平,让这号人去带兵,他自己死了倒没啥,可惜了兵。

  所以他向皇帝建议,刘首辅就让他回去吧。目前在京城里,能当督师的,只有一个人。

  崇祯知道这个人是谁,但他不想用。

  杨嗣昌坚持,这是唯一人选。

  崇祯最终同意了。

  三天后,卢象升再次上任。

  此时,清军的气势已经达到顶点,接连攻克城池,形势非常危急。

  然而卢象升没有行动,他依然按兵未动。

  因为此时他的手下,只有五千人,杨嗣昌讲道理,高起潜却不讲,阴人阴到底,调走了大部主力,留下的只有这些人。

  打,只能是死路一条,卢象升很犹豫。

  就在这时,他得知了一个消息——高阳失陷了。

  高阳,位处直隶(今河北),是个小县城,没兵,也没钱,然而这个县城的失陷,却震惊了所有的人。

  因为有个退休干部,就住在县城里,他的名字叫孙承宗。

  他培养出了袁崇焕,构建了关宁防线,阻挡了清军几十年,熬得努尔哈赤(包括皇太极)都挂了,也没能啃动。无论怎么看,都够意思了。

  心血、才华、战略、人才,这位举世无双的天才,已经奉献了所有的一切,然而,他终将把报国之誓言,进行到人生的最后时刻清军进攻的时候,孙承宗七十六岁,城内并没有守军,也没有将领,更没有粮草,弹丸之地,不堪一击。

  很明显,清军知道谁住在这里,所以他们并没有进攻,派出使者,耐心劝降,做对方的思想工作,对于这位超级牛人,可谓是给足了面子。

  而孙承宗的态度,是这样的,清军到来的当天,他就带着全家二十多口人,上了城墙,开始坚守。在其感召之下,城中数千百姓,无一人逃亡,准备迎敌。

  每次看到这里,我都会想起黄道周,想起后来的卢象升,想起这帮顽固不化的人,正如电影集结号里,在得知战友战死的消息后,男主角叹息一声的那句台词:

  老八区教导队出来的,有一个算一个,都他妈死心眼。

  黄道周和孙承宗应该不是教导队出来的,但确实是死心眼。

  这种死心眼,在历史中的专用称谓,叫做——气节。

  失望的

  请收藏:https://m.sb17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