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二百一十七章 拜年(上)_庶女攻略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了?”

  因有徐令宜在,滨菊态度很恭敬:“吃了九饺子!”

  十一娘点头,朝徐嗣诫笑道:“诫哥真不错。”

  徐嗣诫高兴起来。

  徐令宜却皱了眉头:“这孩子怎么不说话?”

  徐嗣诫看了立刻小小地朝后退了两步,小脸也绷得紧紧的。

  十一娘忍不住笑起来,上前抱了徐嗣诫:“我们去太夫人那里吧!”

  “他不是会走路吗?”徐令宜起身,奇道,“让滨菊抱吧?你小心孩子滑地上了。”

  乍抱个三岁的孩子还真有些吃力,十一娘依言把孩子给了滨菊,笑道:“去太夫人那里要走两盏茶的功夫,诫哥还太小。”

  徐令宜只是随口问问。

  他没有和孩子打交道的经验。

  第一次做父亲,他走的时候孩子在肚子里,回来的时候孩子都能跑能跳了。到了谆哥那会,他已经搬到了半月泮,后来又出征……

  十一娘却在想着去姜家的事。

  大年初一,刚从宫里回来,第一件事是去姜家拜访。

  看样子,他不仅决定完成这次联姻,还对此很重视。

  她又想到自己一直放在心底的一桩事——谆哥的老师人选。

  “侯爷,上次二嫂不是说勤哥、谕哥的学问都很好了,要专门请个西席来吗?姜家在家乡学堂,您何不请姜家帮着推荐一个人……”

  徐令宜轻轻摇头:“我们两家毕竟没有正式过礼。”顿了顿,又道,“何况姜家的学堂重视八股文章多于诗词歌赋。我看还是算了!”

  十一娘想到徐令宜曾经说过,去世的老侯爷也曾经阻止过三爷参加科举。

  她又想到自己在罗家的时候。不管是大老爷还是大太太,都异口同声嘱咐罗振兴、罗振声学好八股文章参加科举,还说诗词歌赋都是邪魔歪道。而徐家的做法却恰恰相反,不鼓励孩子们参加科举。要知道,大周王朝取士,只有科举出身是正途,其他的都被视为野狐禅,上不了台面的。徐令宜有庶子又有嫡子,可永平侯的爵位却只有一个。想要把这些矛盾减到最少,最好的办法就是鼓励孩子们自食其力——说到底,爵位之争也就是个生存权的竞争,如果其他孩子有了生存的能力,对爵位的觊觎之心会比那些在生活上不能自理的孩子会淡得多。

  十一娘是希望徐嗣谕、徐嗣诫能自食其力……

  “侯爷的想法真是奇怪。”她试着和徐令宜沟通,“我只听说过要教导子弟好好学习八股文章的,还没有听说过有人家请西席嫌弃先生会教八股文章的!”

  十一娘是罗氏女,又长在内院,所说的这些观点自然是罗家的观点。

  徐令宜道:“我们和罗家是不同的。”

  十一娘微怔。

  是指徐家是世袭罔替的公卿之家吗?

  徐令宜见十一娘眼底闪过一丝困惑,他不由微微一笑。

  十一娘再聪明,毕竟少了些见识。

  “自有科举取士以后,白身之家莫不以此光耀门楣。进入仕余,又有同乡、同窗、同科庇护。我公卿之家却不同。授命于皇上,忠事于皇上。荣华富贵系于皇上一人。”徐令宜委婉地道,“我们不可得陇望蜀,失了规矩。”

  十一娘把徐令宜的话咀嚼了片刻才明白过来。

  像罗家这样的人家,只有通过科举入仕让一个家族兴旺,所以要学好八股文章。而像徐家这样的人,却只要侍奉好君主就行了。要知道,十年寒窗苦,出来后会有和你有着同样经验的前辈们照顾,而不通过科举捐官入仕,一来得不到这些通过科举入仕者的认同,二来在仕途上没有同乡、同窗、同科这样样的关系网。想要干下去并且干得好,唯一能依靠的就是皇上。

  所以,罗家的人想出人投地,就得靠科举;徐家的人想出人头地,就得靠皇帝的赏识。因为出路不出,所以需要学习的东西不同。

  这又是帝王为了御下的一种平衡术吧!

  她顿时无语。

  ※

  虫虫有点多,我马上就改,大家先将就看看。

  O(∩_∩)O~

  本章节由quanben书友上传

  请收藏:https://m.sb17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