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384章 新官上任_大明从慎重开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惊了一跳,这两日便有人猜测,谁会任都御史。

  都察院本来是个好去处,可严成锦在那儿,大臣们都不乐意去,闵珪这次倒霉,与严成锦不无关系。

  他们身为六部的部堂或佐官,品轶本就不低。

  尤其是吏部,去都察院任职,实则是降了。

  弘治皇帝看出异样,问道:“吴卿家不愿去?”

  “陛下旨意,臣岂敢不从,臣明日就去都察院,接替闵大人一职。”吴宽道。

  严成锦听说闵珪请旨云南。

  这是好事,西南土司和刁民,光靠一般御史无法镇压。

  闵珪为人不屈不折,又深谙大明律法,为人老道,远比郑乾这种菜鸡强百倍。

  米鲁之乱刚刚平定,西南正需要像闵珪这样的人,来稳定民心。

  但朝中有能耐的大官,大多不愿去离开京城。

  不过,陛下任命吴宽又是几个意思?

  次日,大清早。

  几个都察院的文吏,在清扫庭院。

  吴宽泡好了一壶茶,等着严成锦到来,一刻钟后,才见那道熟悉的身影,走进小院。

  “严成锦,你过来。”

  严成锦转头,发现吴宽坐在闵珪的位置上。

  汪机治好他的病后,吴宽看起来,比以前佛系了许多。

  “都御史找本官?”

  吴宽道:“本官不找你的茬,你也别害本官,井水不犯河水。”

  “……”严成锦。

  …………

  海上,

  巨舰靠近海岸,历时将近三个月,终于到满剌加国了。

  李兆先上岸,看见满加剌人盖房用椰树叶,细藤条捆成大摞,当成房梁。

  男人和女人不分房间,同住于一屋中。

  简直比海南还要贫苦。

  “天底下竟有这样的国度,严大人还说,他们有金山银山,可为何会贫穷至此?”

  他不知道的是,这便是粮食的决定性作用。

  朱元璋深知商人能为朝廷赚取大量的银子,为何要士农工商,将农放在第一位。

  因为他深知,粮食比银子更重要。

  否则,便如同满加剌国般,坐拥金矿银矿,却穷得一塌糊涂。

  这里的百姓,许多不懂如何耕种。

  刘瑾举着画纸,瞪大眼睛仔细瞧:“李爷,你要是看到橡胶树,就跟奴婢说一声。”

  李兆先纳闷:“橡胶树是什么?”

  “严大人托奴婢寻橡胶树回去,找到这树,奴婢就能活。”刘瑾乐了。

  张永手中也有一张图纸:“刘哥,不如让他们的国王帮咱们找。

  咱如今是大明的使臣!”

  刘瑾觉得有道理。

  让京营的士卒,将船上的死囚押下来。

  朝廷之命,要在满剌加国建一座天堂大牢。

  可也得满加剌国的国王同意才行,瞧着四周的百姓,似乎对他们不太友好。

  刘瑾伸手摸了摸腰间的盐,只要有盐,他便放心。

  “李爷,满加剌的地方官来了。”张永是去过西域的人,看一眼便能猜出来。

  穿着奇怪服饰的官员,带着几个士兵,围了过来。

  但刘瑾带的人太多,足足有上万人,十几艘大船,他们不敢靠近。

  “咱们是大明的使臣,叫你们国王出来接旨。”

  刘瑾从怀中掏出一道圣旨。

  那官员说了一堆,显然是听不懂,对李兆先等人抱有强烈的敌意。

  李兆先道:“满加剌国常向大明进贡,必定有能听懂官话的人,先去见满加剌国国王吧。”

  ……

  京城,严府,

  严成锦听闻张贤派人来禀报,大宝船造好了。

  便命何能准备马车,亲自前往良乡一趟。

  到了船厂时,一艘巨舰停在船厂的空地上,它耗费了无数木料,足足有十八桅杆,异常壮观。

  宋景道:“学生和匠人们打造了三个多月,幸不辱命。”

  自从三宝太监下西洋后,还是头一回造这么大的船。

  良乡的商人们,围在船厂外。

  严成锦吩咐张贤:“快去宫里禀报陛下!”

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。笔趣阁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:

  请收藏:https://m.sb17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